9月1日电(戎雨薇 陆阳 许婧)经历两年的美育中国筹备,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有颜言值通识课程“美育中国”第一讲于8月31日在上海美术学院正式开课。

  在开课仪式上,值有再开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上海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线上致辞,大学大课简介学校“一学科一课”,美育中国期待美育与思政完美融合的有颜言值“美育中国”课程能立足上大走出校门,同步拍摄慕课能飞向全国,值有再开让美滋养心灵,上海让美育教育与美丽中国、大学大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行。美育中国程雪松副院长回顾了“美育中国”的有颜言值建课历程。

  在开课致辞中,值有再开课程负责人李超教授表示:“‘美育中国’是上海学院近年来科研与教学高质量融合精心打造的通识教育大课。从中华民族的大学大课精神长城到复兴战略,构成了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的主题定位和价值导向。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演变与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人审美观的变化,成为20世纪美育发展的核心学术力量。”上海美术学院陈静书记、蒋铁骊老师、程雪松老师、毛冬华老师、马琳老师、陆丹丹老师、李根老师、蒋英老师、秦瑞丽老师、赵蕾老师以及教学管理中心主任刘雪梅参加了本次开课仪式。

  “美育中国”课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真善美”心灵养成和价值塑造为宗旨的课程。课程立足中国美育百年历程,通过“美育救国”“美育兴国”“美育强国”三个板块,以时间为线索,借助经典作品与稀缺文献介绍名家名作,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美术学科知识,基本的美术与设计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育认知与审美能力。

  课程充分发挥从美感教育到民族创新力的智库赋能作用,注重美育与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相关课程设置、课题拓展、团队培养、学科平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融入大文科的建设当中,介入到跨学科背景的新文科事业,提升学科建设在经典传承、文化创新、社会服务的影响力,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美育内容、形式与精神的认同感,形成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的文化心理,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本课程共十讲,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由李超教授领衔上海美术学院教师骨干组成授课团队,团队成员有陈青、蒋铁骊、金江波、程雪松、毛冬华、蒋英、马琳、秦瑞丽、赵蕾、李根、陆丹丹、史晨曦。其中国家重大、重点课题成果转化与支持,“美育中国”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专项成果支持,以珍贵的历史文献原件作为课堂学习交流的生动教材等,形成了本课程值得关注的学术创新格局与特色亮点。

  该课程的第一讲“导论课”,由李超教授讲授。本节课共分为“序言”“美育代教——美育是民族启蒙思潮”“推行美育——美育是文化制度设计”“新兴策源——美育是学科内涵建设”“闳约深美——美育是国家记忆智库”“大美之艺——美育是优质文化生态”和“结语”七部分。最后,李超教授再次强调了美育以及“美育中国”课程的紧要性和必要性。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对于个人,美育是终身教育的“全通道”;对于学科,美育具备“后教育”的功能;而对于民族和国家,美育能够铸造中国人民的精神长城、建立文化生态新坐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据了解,“美育中国”也是上海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理论中国”系列开出的之第四门新课!

  学生在超星“学习通”上上了这一课后反应热烈。孙同学说,听完今天的课,终于更充分理解到了中华美育的自由、秩序与和谐之美,从认识、发现、创造美的历程中,构建美育于中国发展的精神长城。希望在未来的课程中继续感受中华美,在未来把中华美育及其精神发扬。马同学表示,看到之前的一些史料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切切实实跨时空的互动,以前我以为对于美的研究只是对个人修养的提升,上了课后才更体会到美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美育是具有大局观的教育。第一节课让我改变了偏见,拓宽了见识,带给我知识与震撼。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