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10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韩晓婷) 8日,漳州殖碳漳州市海水养殖碳汇核算成果上线仪式举行,全国建立了全国首个地市级渔业碳汇资源库,率先并通过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颁发了漳州市首张海水养殖蓝色碳票。完成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海上漳州”发展战略规划》中关于海水养殖碳汇的地市规划,今年漳州市组织沿海各县(区)、水养算古雷开发区开展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试点核算,汇核已完成第一批2020—2022年海水养殖碳汇核算,漳州殖碳总计核算养殖面积约1.7万公顷,全国共核算出碳汇产品约24万吨,率先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全市海水养殖碳汇核算的完成地级市。
“海洋碳汇”是地市通过海洋生物等吸收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活动,在海洋渔业养殖过程中,水养算可通过吸收二氧化碳产生碳汇,汇核是漳州殖碳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作为海洋渔业大市,海岸线总长715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千米,海水水域滩涂资源丰富,具有碳汇功能的贝类(牡蛎、花蛤等)、藻类(海带、江蓠等)的总养殖面积达2.36万公顷、年产量约116.5万吨。其中,牡蛎年产量70万吨以上,位列全国设区市首位,具有开发海水养殖碳汇的资源基础。
“通过开展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核算,能有效促进漳州渔业养殖的绿色转型,为打通渔业碳汇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奠定基础。”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表示。
顶: 8784踩: 1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