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 记者张小宓
2月3日,“新春嘉平 长乐未央——第十届天山南北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展”主会场活动在新疆美术馆举行。南北年味
现场,剪纸、春非面塑等非遗传承人,遗展带大家剪窗花、上寻捏面人;书法家现场写春联、天山送福字。南北年味各族群众积极地参加各项传统文化活动,贺新通过茶艺、春非戏曲、遗展传统年画展、上寻春节习俗展等传统文化、天山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南北年味一起寻找和感受年味。贺新
小观众正在参观壮观的龙。新疆日报记者张小宓摄
乌鲁木齐市民苏娅带着女儿一起,领到了书法家现场写的春联、福字,参加了投壶游戏,还动手剪了窗花,“非常有新年的仪式感,特别有意义。”
在展厅里,一条长3.5米的“龙”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它是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怀元辰,首次尝试将面塑和纸塑结合而成的作品。
2019年,他带着2名教师以及乌鲁木齐市第71小学七彩面塑社团53名学生,用了1个多月时间完成这件作品。
怀元辰擅长用面团塑造细腻逼真的人物造型,原料是品质好、筋道的面粉,加入一定比例的盐、糯米粉、甘油,通过揉、饧、蒸等方式获得。面团的支撑力有限,适合做微雕,没有骨架的面塑最高在30厘米左右。
观众参与投壶等活动。新疆日报记者张小宓摄
怀元辰当时想带着孩子完成一件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大型作品,想起童年时见过做鞋底子,会刷一层面做成糨糊,就想将面和纸做个结合。大家一致决定,做一条腾飞的巨龙。在做龙身时,怀元辰带着大家开启头脑风暴,看用什么材料做。有的学生想到吸管,有人想到充气的塑料袋,最后大家用油烟机管道,先弯成龙身的形状,之后刷一层很稠的面糊,再粘一层薄薄的纸,叠加10层。
作品做好后,师生们都非常骄傲。在龙年,为了让这件作品能再次完美亮相,怀元辰早早就进行了修补。
“晨辉照金龙,欲飞冲九霄,齐心架鸿鹄,蓝天任翱翔。”配上自己写的诗,怀元辰在微信朋友圈里向这批已经上初中的学生们发出邀请:到现场来看看那条亲手制作的龙。
书法家为观众书写春联、福字。新疆日报记者张小宓摄
怀元辰是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非遗面塑传习教师,和乌鲁木齐市6所学校合作开设面塑课,有350多名孩子跟他系统学习面塑技艺,“在现场也有不少孩子对面塑很感兴趣,家长也留了k8体育的联系方式,年后可以参加体验课。希望这项传统技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区级雕花、剪纸非遗传承人白丽玲的展位前,始终围着不少观众。很多人是被立体纸雕龙吸引而来,并动手体验剪窗花、剪福字。
白丽玲(左3)带观众一起剪纸。 新疆日报记者张小宓摄
白丽玲用了近4个月时间,设计并完成40幅纸雕龙,已经卖掉了近20幅。
她带了30把剪刀和彩纸,让观众体验剪窗花、剪喜字,用龙形剪纸制作灯笼、福牌,“今年的窗花让大家自己动手剪,孩子们得到表扬后增加自信心,会更喜欢传统文化。”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k8体育-凯发k8国际首页,如有疑问,请联系(qq:762063026)。
本文地址:http://www.ofccs.com/news/85a899861.html